台灣,「芭蕾舞」的根植與發展較「現代舞」為早。不過,先前的舞蹈工作者,由於只跳西洋古典舞劇作品,本土藝術家鮮少編創芭蕾作品。因此,在沒有累積舞作的情形下,台灣自然就稱不上有自己的芭蕾藝術。

萬事起頭難。舞團成立(1990年3月)之初,即以「編創新作品」為主要操作導向。為維持演出水準,舞團最先是以一星期工作五天(星期一至星期五,早上10:30練舞,下午2點至5點排舞)的職業舞團方式,操作了六年。後來,在舞團財力短絀及好舞者難尋的壓迫下,近年來改為一星期工作三天,不過仍維持「全年無休」操練,希望舞團能持久成長。

一年至少一次的「新作全省巡迴公演」,是多年的堅持。舞團至今已發表了 八十多支作品,上千場的演出。以芭蕾為基石,嘗試多種風格的探索及開發,其中以結合台灣原住民舞蹈的芭蕾作品,最為人驚豔稱讚。舞團首次出國演出(1999年3月),即獲紐約時報(New York Times)首席舞評家安娜‧綺色果芙(Anna Kisselgoff)的讚譽:「來自台灣的浪漫與傳奇」、「時時充溢台灣影像」及2008年歐洲舞蹈雜誌【Dance Europe】評論:「台北首督芭蕾舞團創作的風格──編作新的、具創新精神的作品。它將芭蕾結合本土的舞蹈形式、在地的譬喻及當代題材,以創造真真正正的『台灣』芭蕾舞。」

舞團在2009年榮獲第七屆台新表演藝術獎;2020年榮獲第二十四屆台北文化獎。

為保持創作活力及多元性,舞團也邀約不同領域的編舞家來共同編作,期望舞團在台灣舞蹈發展的長流中,永不缺席。